2024年2月23日,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正式揭牌成立全国首家专门税务审判庭。此举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部署要求,旨在优化行政案件的集中管辖并提升税务审判的专业化水平。该审判庭将集中管辖原由本市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以税务部门为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标志着上海税务行政案件审判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进步,承担着审理基层税务行政一审案件的重要职责。
本文聚焦上铁法院税务审判庭设立后至2025年3月公开的首批67个涉税案例,旨在深入揭示其裁判规律并探讨争议解决的新趋势。
一、退税争议:法律确定性与商业风险的碰撞
(一)个人股权转让退税争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股权转让所得按次计算,不适用预缴征管模式,无后续汇算清缴、多退少补机制。司法实践中,因对赌失败、目标公司业绩下滑等导致股权转让所得实际减少的情形,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尚未明确退税规定。
上铁法院在多起案件中均秉持这一原则。例如,(2024)沪7101行初706号案中,原告贾某因目标公司业绩下滑,股权转让款较原申报减少 38.6 万余元,申请退还多缴个税 7.7 万余元。然而,根据《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的规定,股权转让个税是按次征收,纳税义务在股权变更登记时已确定,且后续价格调整不构成退税依据。因此,法院认定原告的退税请求不符合相关税法规定,最终驳回其请求。类似案例还包括左某、周某等 15 名原告,均因公司估值下调导致转让款减少(减少金额从 19.1 万元至 2771.6 万元不等)申请退税,法院均以相同理由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二)其他退税情形
除股权转让外,其他类型的退税请求也需严格符合法定条件。例如,(2024)沪7101行初922号案中,原告魏某 1 因祖孙间房屋赠予协议解除,依据民事调解书申请退还已缴契税 5.8 万余元,但法院认定:财政部相关公告明确退税仅限 “人民法院判决或仲裁委员会裁决” 导致权属转移解除的情形,而民事调解书属当事人合意,非司法裁判结果,故不符合退税条件,最终驳回其请求。
二、检举人资格:利害关系原则的严格适用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提起行政诉讼时,必须证明其与所涉及的行政行为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上铁法院在多起案例中明确,若检举内容仅限于国家税收监管范畴,且未直接关联举报人自身权益,则举报人将不具备相应的起诉资格。
例如,上海某某有限公司检举其他企业偷税,因检举事项与该公司自身权利义务无关,法院裁定驳回起诉;钟某举报其前夫在出售继承房产过程中存在逃税行为,但因钟某并非该房产的权利人,且其检举目的并非为维护自身权益,因此被认定为无直接利害关系;张某作为某公司债权人,举报该公司税务违法,法院以其举报目的与自身债权实现无直接关联为由,驳回起诉。此外,前员工孟某多次举报前雇主及关联企业偷税,因未能证明与调查期间(2021-2022 年)存在直接利害关系,法院均认定其无起诉资格。
三、信息公开:咨询与法定公开的界限厘清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需区别于税务咨询。上铁法院在多起案件中认定,若申请信息的实质内容仅为咨询性质,则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同时也不构成行政诉讼的受理条件。
例如,某业主委员会申请公开某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中配套用房成本扣除情况,法院认定该申请实为 “税务咨询”,非政府信息公开;上海市某某业主大会申请公开地下车库是否列入土地增值税开发成本,因被认定为咨询行为,法院裁定驳回起诉;杨某为确认地下库房产权,申请公开相关土地增值税清算信息,同样因属咨询性质被驳回。上述案例中,法院均强调 “政府信息公开是依法披露法定信息,税务咨询是个性化服务”,二者不可混淆。
四、核心特征与未来方向:高撤诉率下的“和解”新路径
审视这67起案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原告均未赢得胜诉判决。法院的裁判结果清晰地体现为:驳回起诉、驳回诉讼请求,或者准许撤诉(包括按撤诉处理)。其中,原告主动撤回起诉的案件高达20个(占比约30%),这一比例在行政诉讼领域引人注目。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20件撤诉案件中,有12件(占撤诉案件的60%)是原告与税务机关在诉讼过程中达成和解后撤诉的。和解的方式呈现多样化:
-
税务机关对原处理决定进行了调整:以(2025)沪7101行初61号案件为例,某某公司因对税务稽查处罚决定持有异议而提起诉讼,后经法院斡旋,与税务机关达成和解(可能涉及处罚幅度的调整或税款认定细节的修正),最终选择撤诉。
-
税企双方协商一致解决争议:在法院主持下,双方就争议焦点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
纳税人在法院明确解释法律适用条款及潜在的败诉风险后,基于对法律风险的充分理解,做出了理性的撤诉决定。
-
其余撤诉案例则涉及程序性原因,如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姚某案)、未按期缴纳诉讼费用(李某案)等。
“和解”正日益成为一种有效且被积极运用的争议解决新路径。其价值远超简单的“案结事了”,能够实质化解矛盾,提升涉税争议处理的灵活性,且缓和税企关系,达到节约司法资源和行政资源的目的。
版权说明
本文为明税研究中心原创内容,若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关注【明税】订阅更多内容。

明税公众号

回到顶部